文章详情

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什么意思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是什么意思

02-07     浏览量:126

今天给各位分享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什么意思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1、“君子无故玉不去身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

2、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 什么意思?

3、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 言念君子,其温如玉是什么意思

4、玉不离身什么意思?

5、求问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。是什么意思?

“君子无故玉不去身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

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对玉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心,并且与玉更多地亲近。

中国传统文化中,玉是有非常崇高地位的,以至于儒家思想中,将君子的人品与玉的品质做对比,不仅有“君子比德与玉”,更有“君子无故玉不去身”。不仅要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参照,还要让玉不离身,时刻提醒。

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,有些时候是不适合佩戴玉的,比如游泳、淋浴时,就不适合,虽然清洁的水对玉没有伤害;再比如睡觉时,脖子上佩戴玉也会影响睡眠。

扩展资料:

注意事项

身上佩玉是形式上的爱玉,而心中有玉才是最虔诚的爱玉。同样有这样一句古语,“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”。它体现了文人对于竹子的喜爱,也是对竹子所特有的气节的崇尚,是文人对自己品格要求的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。

玉石具有“体如凝脂,精光内蕴”的质地,它是大自然的精魂,是美石中的君子。可能因为玉凝聚了上天赋予的特性,玉这种物件与君子的美好品格十分符合。

于是,玉被人格化、道德化、思想化了。温润如玉、洁身如玉,是一种美的赞誉。君子如玉高洁,玉如君子正直。玉性温凉,虽有丝丝寒凉入骨,然而玉暖石凉,总有一种温润,让人不忍离弃。

玉,与礼有不可分的关系。古代典礼最重玉帛。《论语·阳货》中写道:“礼云,礼云,玉帛云乎哉?”无论孔子本意如何,这里都在说明玉帛是礼器的集中代表。在儒家思想及服饰观中,“以玉比德”是十分重要的观念,儒家有“玉有五德”的说法。《礼记》中所谈到的关于玉的内容,主要是佩戴方法和君子佩玉的礼仪要求与意义。

《礼记·玉藻》是说玉的专章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。右徵角,左宫羽。趋以《采齐》,行以《肆夏》,周还中规,折还中矩。近则揖之,退则扬之,然后玉锵鸣也。故君子在车,则闻鸾和之声,行则闻鸣佩玉,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。”这一段说,古时候(古指商周)君子身上都佩玉,以体现出周礼的威严庄重;君子是有修养的士大夫阶层。趋是走在寝门外至应门的路上,行是走在寝门内至堂的路上。行走时右边的佩玉发出合于五音中徵、角的声音,左边的佩玉发出合于宫、羽的声音。

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。这里是说左右的佩玉在人行走时发出合于音阶之美的声音,而且玉佩碰撞的声音要有韵律,趋走时与《采齐》之乐节相应,行走时则与《肆夏》之乐节相应。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,呈圆形,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符合矩,呈直角形。进前时,要将身体略俯,像作揖一样;退后时要微微仰起身子,这样,玉佩就会随着着装者体态的变化而发出铿锵并节奏的鸣声。君子乘车的时候,听到车上的銮铃、和铃的犹如音乐一样的声音;步行的时候,应听到身上玉佩碰撞的声音,因此一切邪僻的杂念就不会进入君子心灵中了。

接下来,是各个级别在各种场合佩玉时的规定。“君在不佩玉,左结佩,右设佩。居则设佩,朝则结佩。斋则綪结佩而爵韠。凡带必有佩玉,唯丧否。佩玉有冲牙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,君子于玉比德焉。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;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;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;世子瑜玉而綦组绶;士佩瓃玟而缊组绶。”

这样看来,虽说玉佩碰撞发出的声音很美,可陶冶性情,但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要沉浸在这种韵律之美当中,例如士大夫在国君面前就不能发出玉佩碰撞的声音。所谓不佩玉,是把左边的玉佩用丝带结起来。在家居时可以两边的玉佩都悬挂着;上朝时却一定要把左佩系结起来。祭祀时佩爵色的韠,这时不但要把玉用绶结住,而且要把绶带向上折收起来,使玉佩不致碰击发声。平时,天子至士的革带都系有玉佩,只有服丧时例外。

成串佩玉的中间是一块冲牙。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,玉佩不能离身,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。不同身份的人,尽管属于君子士人,佩玉也是等级有差的,如天子佩白玉,用黑色丝带为绶;公侯佩山玄色的玉,用朱红丝带为绶;大夫佩水苍色的玉,用黑中带红的丝带为绶;世子佩美玉,用五彩的丝带为绶;士佩瓃玟(一种次于玉的石),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。佩玉等级有差,才算贯彻了礼。

《礼记·曲礼夏》中也说:“立则磐折垂佩。主佩倚,则臣佩垂,主佩垂,则臣佩委。”就是说,站立时要像磐一样弯着身子,让身上挂的玉佩从两边垂于身前。如果君主站立时玉佩贴身,臣下就要身体前倾,让玉佩垂挂在身前;如果君主身体前倾,玉佩不再贴身,那么臣子就要深深弯腰弓身,使玉佩垂地。这就是儒家强调的尊卑殊等,告诫人们应当根据自身地位的高低,而格外注意适合自己身分的姿势、动作和表情,下对上要极尽恭谨。

为了使佩玉在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和行动举止的节拍相合,臣子要经常练习自己的仪容、神态、举止。听一听玉佩的碰撞之声是否符合古乐节拍,那就是随时检点,不能离开礼的规范。

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 言念君子,其温如玉是什么意思

释义:身为谦谦君子,如没有特殊原因,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,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,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。

出处: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的《诗经》 。

原文节选:古之君子必佩玉,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。言念君子,其温如玉。

白话译文:古代君子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必定佩戴玉,玉不离身,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,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。

春秋时期,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,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。管仲认为玉具九德,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,因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观点深入人心,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。

扩展资料:

创作背景:

西周取代殷商,除了商纣暴虐无道,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。西周建立以后,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,缓和阶级斗争,变奴隶制为农奴制。

正如王国维在《殷商制度论》中所言:“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,莫剧于殷周之际……殷周间的三大变革,自其表而言之,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,与都邑之转移。自其里言之,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,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”

西周较之殷商,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,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,作为文学代表的《诗经》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,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。

玉不离身什么意思?

有句话叫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。意思是说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,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。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。故指人生中的变故,多数指死亡。身指身体。

而且中国也有人能养玉,玉能养人的说法。有些人认为玉带久了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,也可以招福避祸,所以玉这种东西一般都会随身佩戴,不会轻易送给别人的。

求问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。是什么意思?

玉佩《礼记·玉藻》曰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,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。”认为玉具有仁、智、义、乐、忠、信等美德,以象征君子之德。

孔子说,玉有仁、智、义、礼等十一德,《礼记》所言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就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,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,要玉不离身。(故--原因)

相关推荐